古代没有冰箱、古代皇帝们又不愿意吃剩菜,最关键的是他们每餐饭都有上百道菜,那么这些吃不了的饭菜到底是如何处理的呢?
年代久远的皇帝我们就不研究了,一是,史料不足,不够真实准确;二是,那时候生产力不发达、菜品不多、调料品也比较少,估计也不会有多少好菜的。
我们今天就研究距离我们最近的大清朝、研究一下“美食专家”慈禧吃剩下的菜是如何处理的。

说起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哪个最会吃、哪个最爱吃、哪个吃得最好的话,估计很少有人能够超过晚清时期的慈禧的。其实原因也很简单:
一是,慈禧个人对吃确实有着比较执着的追求;
二是,晚清时期的生产力相对比较发达了、门户也基本被打开了;菜肴的品种和质量也是超级一流的。

这样一来的话,慈禧时期菜肴的水平、制作工艺、品种花样应该是历朝历代皇帝中最丰富多彩的了。说白了就是:主观上慈禧是比较爱吃、会吃的;客观上:慈禧时期又具备了良好的做美食的基础了。

慈禧拥有自己的“御膳房”——奢华无比
大家都知道负责皇帝伙食的地方叫做御膳房,其实这个御膳房不单单是负责皇帝一个人的伙食问题。后宫的一些皇后、太后、嫔妃们的伙食也是这里负责的。
可是到了慈禧的时候打破了这个规矩,慈禧自己有一个单独的“食堂”,名字叫做:西膳房。说白了就是:慈禧的伙食是单独安排的,根本与光绪以及后妃们不在一个灶上吃饭。

这主要是因为慈禧曾经住在内廷西六宫的长春宫,所以习惯称其为西太后。西膳房里面有很多名震京华的高级厨师,能做点心400余种、菜品更是能做4000多种。
慈禧这个私设的西膳房下面分为五个局,分别是:荤菜局、素菜局、饭局、点心局以及饽饽局。每个局的分工是不一样的,也就是说所负责的菜品是不一样的。

荤菜局专门做各种山珍海味、鸡鸭鱼肉……
素菜局专门用豆腐、面筋、蔬菜做各种炒菜、炸菜等等;
饭局主要是做各种主食的, 饭、粥、馒头、花卷、烙饼、面条等等;
点心局的任务相对简单一点,专门做各种早点、午后以及夜宵的;
饽饽局专门做各种酥皮饽饽、酥盒子、小炸食、沙琪玛、奶油等点心用的;
大家想象一下,光是慈禧一个人这样做菜,需要多少个厨师、要花费多少的人工和钱财了。

慈禧的伙食是个啥标准呢?
慈禧是一个比较讲规矩的人,所以吃饭这件事情也不例外。慈禧一天要吃五顿饭,一般早膳是在早晨7点左右;午膳在上午十点半左右;晚膳时间在下午五点左右。
这还没有完,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以外,慈禧还有另外的两顿饭:午后一般是要加餐的,一般在下午两点;晚上的夜宵一般在晚上7点左右。

慈禧的伙食标准堪称豪华无比了,一般一餐饭最少也要几十道菜,最多的时候居然达到了360道菜,要用四张桌子摞起来叠成三层才能放的下去。

慈禧的菜肴基本都是精挑细选、色香味俱全的,一般肉禽海鲜有:鸡、鱼、鱼肚、鱼唇、海参、燕窝、鱼翅、填鸭、熊掌、各种虾、反正是应有尽有。
青菜和时蔬要按四季供应,但是一定要比外面的市场销售得早,谓之“尝鲜”;
主食上面也是颇为讲究的:梗米、山稻米、香稻米、高粱米、大麦米、贡米、小米、糯米、江米等等;
慈禧除了平时吃主食以外还有:馒头、花卷、烙饼、面点还有奶卷、奶饽饽、小窝头等等。

每到了各种节日的时候,慈禧一定要吃各种应景的食物。除夕、元旦要吃煮饽饽、各种蜜贡、芙蓉糕、沙琪玛、大小共计八件;
上元节要吃元宵、爱窝窝、年糕;
二月初一要吃太阳糕;
二月二龙抬头要吃春饼,谓之“揭龙鳞”;
五月吃粽子、八月吃月饼、立冬吃馄饨、腊八节吃腊八粥等等。

以上基本就是慈禧伙食的标配了,但是如果遇到重大节假日或者生日的话,这也就没个准谱了,例如:一般元旦时候的一餐饭,用餐的人数就达到了2000多人,菜品加起来达到了上万道。

慈禧吃饭到底是个啥流程呢?
在清朝,皇太后和皇帝吃饭叫做用膳,开饭叫做传膳,皇后级别以下的人吃饭叫做用饭。
一般到了用膳期间,慈禧身边会垂手站立着四个非常帅气、体面的太监,负责保护和监督慈禧用膳。

另外有一个信得过的老太监站立在一旁,专门负责给慈禧夹菜的。一般等所有的菜肴都上齐了以后,侍候的老太监便会喊一声“膳齐”,这才会叫慈禧入座。
慈禧坐下来以后,她用眼睛看那个菜,侍膳的老太监就把那个菜往慈禧眼前挪,然后用勺子将菜夹进慈禧的碗里。慈禧如果说“这个菜还不错”,太监就会夹第二次。

然后这个菜一定会往后撤了,不再夹第三次。如果万一他夹了第三次的话,站在旁边的四个太监中为首的那人就要喊一声:“撤!”这个菜起码十天半个月不会再次出现在慈禧的面前了。

这个四个太监是负责执行祖宗家法的太监。清朝的祖宗规定:吃菜绝不能超过三勺,慈禧一般都是极为守规矩的。清朝的祖宗立下这个规矩的目的很简单:防止有坏人探知皇帝们爱吃什么,借机下毒。
如果用膳期间慈禧觉得这个菜太咸了、或者口味不对的话。值班的太监马上就会去追查原因的,从御膳房首领开始,一直到小太监、厨师,那都要一级一级地打板子的。

除了用膳有一套完善的流程以外,御膳房的做菜以及上菜也是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制度的。
所有的肉、菜切好以后,先由内务府官员进行检查,然后交配菜人调配;还要再经二次检查,并按菜单具体检视一遍,这才交给厨师继续烹饪。

哪位厨师炒什么菜、用什么口味,这是要记录在案并有一定要求的。如果换人炒菜的话,口味一旦改变,说不定从总管到掌勺的厨师都要受到残酷的处罚的。当然了,如果哪道菜受到了慈禧的点赞,一般也会打赏的。

在炒菜的时候,也是绝不允许厨师一个人单独操作,旁边是有人专门负责监视的。一定要亲眼看着菜肴出锅、装盘,总管会将一小块银盘插入菜内。如果菜肴有毒的话,银盘立马就会变黑。

万一真的发现有毒的话,则从内务府的主管人员一直到御膳房的杂役都要受审交刑部法办。每一道菜烧好之后,都要放在一个特制的膳盒里面。这膳盒是特制的,里面放有开水目的是为了保温用的。

这些工作都没有问题的话,用黄缎包好,由专门的太监捧到慈禧的餐桌上去。一直到这个时候,膳盒才能彻底地打开,取出菜后,总管太监先用银筷子夹一点亲口尝一尝,确信没有问题后,慈禧才能开吃的。
总之一句话,慈禧吃个饭那真是很麻烦的。如果出了一点问题的话,估计下面的人都活不成了。

慈禧们吃不了的菜到底如何处理呢?
前面分析过了,慈禧一餐饭往往要上几百道菜肴。别说慈禧是个老女人了,就是一个大肚汉那也是吃不了这么多的。
话说回来,清朝的规矩是:一个菜最多只能吃三次,这样一来的话绝大部分菜肴都成了剩菜了。不好意思,清朝没有冰箱储存菜肴,即使有的话,估计慈禧也不会吃剩菜、剩饭的,这与其身份那是严重不符合的。
那么这些吃不了的剩饭、剩菜到底该如何处理呢?

第一个处理方案:打赏给别人
一般慈禧吃饭的时候旁边都站了很多人的,慈禧只要一高兴的话就会把某道菜打赏给旁边人的。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,站着吃完。领导赏赐的饭菜,即使你不饿也得把它吃完。
慈禧一般情况下是单独吃饭的,如果突然想起什么嫔妃、总管或者什么人的话。她就会吩咐太监将饭菜打包赠予妃嫔们。
不管是作为王公大臣,还是妃嫔皇子,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饭菜,也算是莫大的荣幸,虽然是名义上皇帝的剩饭剩菜。

第二个处理方案:倒卖出去,形成产业链
慈禧打赏出去的饭菜毕竟是少数而已,每餐饭都有几百道菜,光靠打赏肯定是消耗不完的。一般情况下,慈禧一餐饭下来会剩下大量的剩饭、剩菜的。
这些虽然是剩下的饭菜,可那都是菜肴的极品、顶级厨师的心血之作了。对于慈禧来说没什么稀奇、反正天天如此,可是对于外面的人来说那就无比珍贵了。
一是,这是慈禧吃过的饭菜,天然与富贵、权力画上了等号了;
二是,这菜实在不是普通的菜,那是人间极品美食。

一般这些剩余饭菜会被御膳房或者太监、宫女通过特殊的途径倒卖出宫。没有人会担心这些剩饭菜没有销路,要知道这些饭菜可是皇上的御膳,能吃上一口都算是没有白活。
这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很是火爆,往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了。这些被倒卖出去的菜品会按照档次、品相、慈禧的喜好划分成各种等级出售,销路那是奇好无比的。
总之一句话,慈禧们吃剩下的饭菜基本上不会都被倒掉的,要么就是赏赐给相关人员了、要么就会被倒卖出宫赚大钱去了。
